《“十四五”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》明确提出,到2030年,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。如今,从商业化初期到全面市场化发展,留给新型储能的时间已经不多。
储能是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。我们日常所说的储能,通常是指新能源领域的电力储能,简单讲就是把风、光、水等发的电存起来,待需要时再用。换句话说,储能就像个大充电宝,可以将光伏、风电这种新能源设施发的电储存起来,并入电网。
储能主要分为抽水蓄能和新型储能。相比抽水蓄能,新型储能投资小、建设周期短、部署灵活。2017年底,自五部委联合发布首个储能行业指导意见以来,储能热度逐日攀升。
2022年以来,包括《关于进一步推动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和调度运用的通知》《“十四五”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》等多项重磅文件相继出台。近日,国家能源局又发布了《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》(以下简称《蓝皮书》),对新型储能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做出了指引。受政策驱动,新型储能再次迎来了爆发式增长。
在政策的支持与推动下,相关数据显示,2022年我国新增投运电力储能项目装机规模首次突破15GW,达到16.5GW,其中,新型储能新增规模创历史新高,达到7.3GW/15.9GWh,功率规模同比增长200%,能量规模同比增长280%;新型储能中,锂离子电池占据绝对主导地位,比重达97%。同时,压缩空气储能、液流电池、钠离子电池、飞轮储能等其他技术路线的项目,在规模上也有所突破,应用模式逐渐增多。
此外,除了国内市场,欧美等海外市场也已成为支撑我国储能企业业绩增长的第二曲线。全球新增投运新型储能项目地区主要在美国、欧洲和中国,合计占全球市场的80%。储能作为继风、光后的第三类新能源资产正被广泛关注,但目前的价值创造还不够明显、商业模式还不健全也是全行业的共识。
由于储能产业处于发展初期,产业链成熟度低,厂商之间各自为政,尚未产生协同效应,储能系统价格仍然偏高。同时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,我国电力市场建设处于起步阶段,市场机制难以准确反映新型储能的多重价值,新型储能参与市场收益的方式单一,尚未形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。尽管储能制造厂商主要盈利模式比较清晰,但储能电站投资建设获利之路还没走通。因此,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,降成本是开发新型储能产业宝藏的关键钥匙,而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依靠体制机制改革和商业模式创新。
储能持续增长的态势已经形成,但过程中仍有一些痛点问题需要解决。在此我们不禁呼吁,整个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,应兼顾长期主义,要有良性竞合的观念,携手完成助力实现“双碳”目标的行业使命。